《《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這是優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1、《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
教材分析:
《七步詩》作者曹植。七步詩指走七步時間內做成的詩。曹植的兄長曹丕,取代東漢稱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學。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出就殺頭。曹植聰明過人,在七步內做了這首詩,曹丕沒能得逞。
《長歌行》出自漢樂府,長歌行的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這首詩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里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而人的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時光是年輕力壯的時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復返,勸導人們從小要努力學習,不要虛度年華。
《出塞》作者王昌齡。唐朝初期,在陰山南面的地區,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這首詩歌頌漢將李廣,嘆息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詩中的景物描寫寄托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
教學目的:
1、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學會生字新詞。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熟練背誦,默寫《出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學習《七步詩》
1、范讀課文。
2、解題:七步詩是在走七步路時間以內做成的詩,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這個很短的時間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殺頭,于是,曹植就作出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
3、自學這首詩。
?。?)自讀課文。
?。?)看注釋理解詩的意思。
?。?)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導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煮豆持作羹:煮豆用來作羹。
?。?)漉菽以為汁: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鍋下燃燒。
?。?)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鍋中哭泣。
?。?)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條根上。
?。?)相煎何太急:你為什么燒起猛火來煎熬我?你這么急迫地殘害我是為什么呀?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長曹丕,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對曹丕兄弟殘殺的不滿,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
二、學習《長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學習這首古詩。
?。?)青青園中葵:園子里綠綠的蒲葵樹。
?。?)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陽出來時就曬干了。
?。?)陽春布德澤:溫暖的陽光為大地送來恩澤。
?。?)萬物生光輝:花草樹木都打起了精神。
?。?)??智锕澲粒壕团虑锾炜煲絹?。
?。?)昆黃華葉衰:密密的樹葉會變得枯黃,花兒會凋謝。
?。?)百川東到海:眾多河流向東流入大海。
?。?)何時復西歸:它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西邊去呢?
?。?)少壯不努力:年輕時不抓緊時間努力學習。
?。?0)老大徒傷悲:老了只能白白地傷心。
2、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要說明什么問題?
?。?)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里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年輕力壯的時候。
?。?)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再復返,勸導人們要珍惜時間,趁著年輕努力學習。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出塞》
1、用上堂課的學習方法,先進行自學。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秦時明月漢時關:明月和關塞與秦漢時沒有什么不同。
?。?)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征的將士們沒有回來。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連年戰爭的痛恨和不滿,對出征的將士們的同情、懷念。)
?。?)但使龍城飛將在:假如現在飛將軍李廣還在世。
?。?)不教胡馬度陰山:絕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這兩句詩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飛將軍李廣的贊頌和對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的嘆息。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對人民的`關心。)
3、你還讀過哪些描述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
涼州詞(王翰)從軍行(王昌齡)軍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長云暗雪山,騮馬新跨白玉鞍,
欲飲琵琶馬上催。孤城遙望玉門關。戰罷沙場月色寒。
醉臥沙場君莫笑,黃沙百戰穿金甲,城頭鐵鼓聲猶震,
古來征戰幾人回。不破樓蘭終不還。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導朗讀
☆朗讀要根據每首詩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七步詩》暗喻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兄弟相殘的腐朽本質。要讀出作者的無奈與不滿。
2、《長歌行》前面的寫景是為了抒發后面奉勸人們珍惜大好時光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寫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筆鋒一轉,寫出秋天的凄涼。后四句借前邊的比喻讓人們認識到時間的可貴,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這首詩的景物描寫,寄托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從詩人的贊頌與嘆息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關心。
三、學習本課生字
1、學生自學。
2、檢查自學效果。
四、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練習背誦三首古詩。
2、《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教師激情: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胸有詩書氣自華。讀詩,能夠陶冶人的情操;讀詩,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讀詩,能夠把我們帶入古代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F在,讓我們到古代多事的邊塞去看看吧!
2、課件播放:古代戰爭場景。
學生在觀看錄像后自由談感受。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之后,談談對題目的理解。
二、創設情景,初步感知詩意
1、下面請大家自由讀詩,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詩)
2、檢查讀書情況。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流利。
三、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借助工具書、課文的注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著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請你和小組等同學交流一下。
3、匯報交流:
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成果,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張揚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主體的創新發展,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讀匯報,訴說詩意,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4、指導感情朗讀
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采用學生自己練讀、指名朗讀、同學評議、小組賽讀、教師范讀等不同的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一過程中教師適時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創設情景,激發感情,指導朗讀。
四、誦讀涵詠,感情升華。
1、師創設情景:(音樂起,出示課件)夜色中,荒遠蒼涼的塞外山峰,一輪明月照著邊關,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面對一輪明月,他們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2、學生展開想象,發表看法。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讀出詩的韻味。
五、適當拓展,引申探究
1、師:一首《出塞》把我們帶到了古代凄涼悲愴的戰爭生活。其實,有許多詩人從不同的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課外,你收集到了哪些邊塞詩詞,能不能運用我們剛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讀你最喜歡的一首詩呢?
2、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交流自學成果。
4、全班交流匯報,注意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讀詩談體會、合作背詩、輪流背詩、詩配畫……不同的形式匯報。 5、小結:讀了這么多首邊塞詩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選用自己最擅長的形式來談談呢?
六、教學小結,結束授課
1、師:網上有一位朋友讀了現代詩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聲唱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番。
2、演示課件,結束授課。
《出塞》教學點評
本節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教學時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學習與生活世界的結合點,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和創新欲望,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造性,動態化、生活化。
這樣設計把學生看作有個性的認識主體、看作實踐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獨立鉆研、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本課采用的是以“精心創設學習情境,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最佳狀態,讓學生能夠學得有趣、有效。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非常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現簡單舉例如下:
1、營造創新氛圍,激發創新興趣 生動、精彩的課堂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思維活躍起來。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的興趣。
2、加強教學評價,讓創新更具理性 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應當有意識的建立發展性的評價觀,這個評價應當是多元的。教學中,教師給與學生的評價將打破教師主觀評價的形式,以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相結合,每個學生都參與評價,既評價別人,也評價自己,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實現評價過程的多為互動性。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把課堂上一閃即逝的創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評價,將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實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
3、《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讀出詩的味道。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境。
教學方法:
1、想象法2、以詩解詩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邊塞詩資料。
教時:一課時
教程: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用一句話說一說、用一句古詩呢?(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境惡劣、戰事頻繁、生死慘烈)
5、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一聲?!豆糯鷿h語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讓、使,不讓胡馬度陰山,這里應讀jiāo。按韻律的時候,也應該讀教。唐人寫詩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規律,這個字讀仄,跟我讀,再讀。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誰來試一試?
4、師范讀。
5、師做手勢,學生讀。
6、學生讀,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
?。?)讀完這首詩,你的眼前會浮現怎樣的畫面?
?。ㄔ诨臎龅倪呹P,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對于“秦”和“漢”,你了解多少?
?。?)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說明邊塞上的戰爭經歷了很長時間,經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像這樣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詞,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詞的修辭手法叫“互文見義”。
?。?)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了千百年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依然是——“秦時明月漢時關?!?/p>
?。?)再來看第二句,“萬里長征人未還”,這里的“人”指的是誰?(征人)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出示“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車轔轔,馬蕭蕭,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p>
?。?)想象練筆:征人的親人們,又會想些什么?
白發蒼蒼的雙親,拄著拐杖,倚在門口,對遠方的兒子說——
勤勞善良的妻子,牽著一雙兒女,站在村口,對遠方的親人說——
孤苦年幼的孩子,對遠方的父親喊一聲——(學生在音樂的伴奏聲中完成練習)
?。?)引讀:
這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
這千百年千百萬白發雙親,千百萬可憐妻子,千百萬孤苦孩子,對征人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
?。?)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0)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談談對這句的理解。
?。?)“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出示課外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王昌齡啊王昌齡,你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的將軍?同學們,在讀讀這一句,有沒有更深的體會?(通過探問,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正是因為王昌齡這滿腔的愛國熱情,才發出了這氣壯山河,流傳千古的感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p>
?。?)閉上眼睛,品讀詩的意境,背誦詩歌。
四、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1、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而王昌齡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給這“人未還”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詩歌內容——“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光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干?!保?/p>
2、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3、師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擊鼓,問:戰士聽到這樣的鼓聲,會有什么表現?(引導學生想象戰士奮勇殺敵的表現。)
4、有沒有疑問要問這些戰士?(你們為什么這么勇敢無畏?難道你們不怕死,不想念親人?)
5、戰士們會怎樣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6、激情
尾聲:回到現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對于戰爭,你有什么看法,這是老師留
4、《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了解古詩大意。
3、引導學生讀悟結合,想象畫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古詩大意,體味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資料卡片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提示課題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又學習了不少古詩,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兩首邊塞詩嗎?(《磧中作(唐·岑參)》、《涼州詞(唐·王翰)》)來我們一起背誦一下吧。
2、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大家有興趣嗎?
4、板書課題。(指導“塞”的讀音,理解其意)齊讀課題。(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常有的題目)
5、簡介作者。(課件出示)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出示自學提示
1、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奏。
2、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3、聯系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詩文,老師準備了自學提示,誰愿意來讀一讀?
2、學生自由讀文。
3、檢查初讀情況
1)同學們,宋代理學家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蹦隳苈曇繇懥?、準確清楚地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聽嗎?【指名讀,相機正音“還”“將”“教”,再指名讀】
2)詩是有節奏的,所以給人以美的享受。(出示標注的節奏提示)誰又能讀出這七言絕句的節奏來呢?
3)聽古詩錄音。咱們再來聽聽這首詩的錄音吧。讀得怎么樣?咱們也像這樣試著讀讀。齊讀。
3)小結其實,讀詩不在于語調的高低,也不在于搖頭晃腦,在于把詩的節奏和韻味讀出來,待會兒我們理解了這首詩,讀出的韻味會更足。
三、細讀古詩,入境悟情
(一)品讀第一、二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這二行,邊讀邊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畫面。誰來說說這畫面描繪了什么?(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四周是荒涼的原野,遠處有一座雄關,)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么?(邊塞)
3)“秦時”和“漢時”分別指什么?
4)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的戰爭,從未停止過,以至萬里長征人未還。
5)從“萬里”一詞中你體會到什么?這里的“人”指的是誰?“人未還”是什么意思?他們為什么不回家?(板書人未還)(他們還在戍守邊關,還在打戰,不能回家;他們已經戰死沙場,回不去。邊關的戰事接連不斷,不能回家。)
師他們想回家嗎?(想)
6)補充資料。這些將士們多么想回家啊,可是他們真的能平安地回家嗎。我們來看資料。(課件出示)
讀了這份資料,我們看一個“未”字包含著多少辛酸與失望啊!讀到這里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悲涼、凄涼)
7)指名讀。讀出你的感受。
8)齊讀。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讓我們懷著這樣復雜的心情一起齊讀——(一二行)
8)此時,假如你是那些將士中的一員,你會想些什么?
9)是啊,當那些在戰爭中幸存下來的將士們,渴望回家的時候,在同一輪明月下,遠在故鄉的親人同樣也會思念他們?!叭宋催€卻心相系”,讓我們感覺到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天倫之樂不能享,兒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這該死的戰爭啊!同學們,讀到這里,你們的心情僅僅是悲哀嗎?從這里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板書痛恨、同情)
12)帶著這種感受再來齊讀這句。
(二)品讀第三、四行(課件出示)
1)請大家自由讀,結合注釋理解這兩行詩的意思。
2)出示李廣將軍的簡介。
3)理解“但”
4)了解了這些,再來讀讀這句詩,誰來說說這兩行詩寫了什么?(板書飛將在)
5)是啊,要是漢朝的李將軍在,胡人——(不敢度陰山)陰山也就安定了,那么邊關也就會——(安寧了),邊關安寧了,將士們也就不用萬里征戰了,他們——(就能回家鄉),和家人團聚,那么國家——(也會更太平)。
6)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良好的愿望呢?(期盼有良將,期盼和平)(板書期盼)
7)期盼有良將,難道朝廷真的沒有像李廣將軍這樣的良將嗎?(有)為什么他們不到前線殺敵呢?(有的不愿當將領,有的則是不被朝廷重用)
8)唐朝前期曾經有過輝煌與繁榮的時期,人們也過著安定的生活??墒堑搅颂菩跁r期,皇帝昏庸無能,朝廷無能,將領們醉生夢死。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就寫出這樣的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課件出示)詩人寫這兩行其實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對朝廷用人的不當,將帥無能的不滿。(板書不滿)
9)指名讀。誰能來讀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評讀,再指名讀。聽錄音。再讀。
10)引讀詩人王昌齡懷著對祖國的滿腔熱情,面對這種殘酷的現實,在大聲地呼吁,他希望——
這不止是詩人的希望,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的希望,他們希望——
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將士們親人的希望,他們希望——
(三)小結,并嘗試練筆
1)通過剛才的學習(師點板書),我們明白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既有對戍守邊關戰士的同情,對戰爭的痛恨,也有對和平生活的期盼以及對朝廷用人不當的不滿。
2)假如你是士兵、是父母、是妻子、是兒女……你想說些什么,請寫出來。(課件出示)
四、賞讀古詩,背誦古詩
1)是啊,你們說的這些都表達了將士們的親人渴望早日結束戰爭,渴望親人早日團聚,然而戰爭結束了嗎?(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有著濃濃愛國情懷的詩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愿望,再讀讀這首詩,試著背下來。
2)學生試背。
3)指名背、齊背(配樂)。
五、拓展延伸,升華感情
1)出示介紹李廣的詩。剛才的學習中我們結識了飛將軍,唐代的詩人盧綸也專門寫了一首詩來贊頌飛將軍的,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
2)我們今天雖然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卻反映了中國人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美好愿望,讓我們遠離硝煙,遠離戰爭,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也希望我們的國家兵強將廣!
《出塞》原文欣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揭題,摹“塞”之形。
1、板書“邊塞”。師問,讀了這個詞,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邊塞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2、教師小結。
3、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出塞
二、誦讀,覺“塞”之味
?。ㄒ唬┮蛔x,讀準字音。
1、先請大家自由地讀上2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古詩。注意正音。
4、全班齊讀。
?。ǘ┒x,讀出節奏。
1、再請大家自由地讀2遍,要求讀出節奏,注意停頓和語速。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
4、師指導讀。
5、全班齊讀。
?。ㄈ┤x,讀出感覺。
1、師配樂范讀,生想象。
2、指名說。這首詩中的邊塞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3、師:帶著這種感覺讀讀詩。
4、全班齊讀課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ㄒ唬┢贰叭敝瘧K。
1、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點擊出示:萬里長征人未還)在這句詩中,“征”是什么意思?“長征“呢?
2、大家再輕聲地把這句詩讀上2、3遍,邊讀邊想象戰斗時和戰斗后的畫面。
3、生自由讀詩句。(生讀時,播放戰斗時的音頻)
4、生讀詩句,想象畫面。
5、指名說。
6、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戰斗之后的畫面吧。(播放戰斗之后的畫面。)
7、看了之后有感覺?學生自由發言。
8、補充描寫戰場的詩句。
師:萬里長征人為還!這是何等的悲慘??!許多詩人也曾描寫過這樣悲慘的景象。我們一起來讀讀。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醪g(古今多少戰士死于沙場無人收殮,白骨累累散亂在蓬蒿叢中,使人觸目驚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_曹操(描繪戰亂后一片凄涼荒蕪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李白。( 戰后駭人景象,可見戰爭的殘酷。)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鸥Γ?極寫沙場寒冷蕭條,烽煙遍地,白骨縱橫的慘狀。)
9、小結:黃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亂。這就是“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劇??!此時此刻,在你的眼里,邊塞是一個什么樣的邊塞??!
10、生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悲慘、恐怖、可怕……)
?。ǘ┢贰叭敝矊?。
1、過度:目睹著邊塞的悲慘、恐怖、可怕,詩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著什么?——(點擊: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生自由讀句子2遍。
3、師問:龍城飛將是誰?(李廣)你們了解李廣嗎?
補充詩: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從這首詩中,你們看到一個怎樣的李廣?
4、是啊,飛將軍李廣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聽到李廣的名字是聞風喪膽。
史記記載:
?。c擊: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妒酚洝?/p>
譯文: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年,不敢進右北平。)
5、師:當飛將軍李廣在邊塞的時候,匈奴數年不侵。還有“白骨亂蓬篙”的慘劇嗎?(不會)還有“人為還”的悲劇嗎?(不會)
邊塞還會有悲慘、恐怖、可怕嗎?(不會)
6、小結:龍城飛將在,數歲不敢侵。此時此刻,在你的眼中,龍城飛將在的邊塞是怎樣的邊塞???(安寧、祥和、和平……)
7、引讀:一邊是悲慘、可怕、恐怖,一邊是安寧、祥和、和平,哪一種才是人們心中的邊塞呢?(安寧、祥和、和平……)
師:所以,當悲慘一次又一次彌漫在邊塞時,人們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死亡一次又一次盤旋在邊塞時,人們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恐怖一次又一次籠罩在邊塞時,人們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過度。師:自秦朝統一中國以來,至今已是二千多年,這兩千多年,邊塞是戰亂得多,還是安寧的多?你能說說自秦朝到現在,在邊塞發生過哪些戰亂嗎?(指名說)
2、出示歷代邊塞戰亂簡史。
秦漢時期,匈奴入侵;魏晉時期,五胡亂華;
隋唐時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遼、夏、金入侵;
清朝數百年,西方列強入侵;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大舉侵華。
?。ㄅ涞统恋囊魳?,學生默讀。)
3、學生談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結:看看,這就是幾千年的邊塞,這就是多災多難的邊塞,這就是充滿苦難、死亡、與可怕的邊塞。
當匈奴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今遼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八國聯軍、日本帝國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邊塞二千多年,則戰亂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們心中總有一種企盼,一種呼喚。你們說說,人們心中呼喚的是什么?(和平、安寧)
5、師:企盼安定,呼喚和平。盡在這首出塞28個字。一起來讀讀這首出塞。
6、總結: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就是戰亂中的人們千年的企盼和呼喚??!
板書:
出塞
唐 王昌齡
悲慘 安寧
恐怖 邊塞 祥和
可怕 和平
6、《出塞》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點:了解詩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體會詩歌意境,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講解、指導、示范
學法: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教學過程:
一、出示詩歌,讀詩:
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注解理解詩意
二、簡析背景:
1、讀詩題:
——告訴老師,詩題中的“塞”指什么?(關塞、邊塞)
——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么內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后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熝a充):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捍竽聼熤?,長河落日圓。(王維)
?。郝淙照沾笃?,馬鳴風蕭蕭。
?。撼鋈肴?,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捍竽L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
——戰爭、征人……(戰爭場面慘烈)
?。ㄑa充)
?。鹤砼P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嚎蓱z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狐S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狐S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王昌齡《塞下曲》
三、注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ㄐ〗M討論)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戰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對朝庭的失望
戰事連綿不斷,與朝庭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愿
指導讀出內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10、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思想。尊重學生差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
在教學本課時,我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習內容生活化,課堂學習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力求使課堂教學達到“三性兩化”――自主性、互動性、創造性,動態化、生活化。
本課時對學生課外知識的補充較多,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這些古詩較為陌生,以后應加強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另外,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盡管一再體會詩句內涵,但離有感情朗讀還有一定的差距。
7、《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一課的教學,我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著眼大——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冻鋈返慕虒W,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如,我從前段時間學習的邊塞詩《塞下曲》入手,引出邊塞詩的興起,邊塞詩人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從而讓學生歸納出邊塞詩歌的主要內容,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也擴展了知識面。
2、意境深——本節課教學,從“秦時明月漢時關”中“秦、漢”入手,讓學生充分感受時間的久遠,創設明月這個意象,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再聯系“萬里”這個表示空間的詞語,讓學生在這種空曠蒼涼的背景下理解“人未還” 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領略。
3、 情感濃——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會作何感嘆、作何感想?在學生悟到征人們一個樸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師引讀——是啊,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結果如何呢?學生回答“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個過程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這樣的例子還有:你是白發蒼蒼的老父母,你在盼什么?可是結果如何——讀——從秦漢到大唐,一千多年盼兒歸啊——柔弱無助的妻子在盼什么?可是結果如何—— 從中原到塞北,關山萬里盼夫歸啊——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
4、延伸遠——《出塞》的前兩句寫得高度凝練,沒有涉及征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了王昌齡的一首同題詩和另外一首邊塞詩《從軍行》,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前兩句詩的理解,也增加了課堂容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為小學生進入中學語文學習做了一定的鋪墊。
遺憾:
1、我本來想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加入邊塞詩藝術特點的賞析,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完成。
2、整個課堂上學生不活躍,不愛發言,和平時的熱鬧成了鮮明的對比,導致教學氣氛不熱烈。
3、自己對教學的思路掌握得不好,導致教學秩序混亂。
總之,這堂課不成功,以后一定多備課,多學習!
8、《出塞》教學反思
1、 ? 感其境,激其情。
本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課件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我出示一些描寫邊塞環境的詩句,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征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2、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會作何感嘆、作何感想?在學生悟到征人們一個樸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師引讀——是啊,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結果如何呢?學生回答“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個過程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這樣的`例子還有:你是白發蒼蒼的老父母,老師來問你,你在盼什么?可是結果如何——讀——從秦漢到大唐,一千多年盼兒歸啊——讀——;來問你,柔弱無助的妻子在盼什么?可是結果如何——讀——從中原到塞北,關山萬里盼夫歸啊——讀——
有些遺憾的是,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在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和口語表達方面不夠深入。同時,教學環節上不夠簡潔,引入的資料、補充的詩歌比較多,以致于“走馬觀花”。? ??
9、《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一詩出現在湘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的第二單元。因為在大課間朗誦過這首詩,所以孩子們對它都很“熟”。雖然如此,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其詩意、品味其作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的妙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這么幾點:
首先,本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幻燈片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凄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征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說,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后,我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其次,采用以詩解詩的方式,促進感悟。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冻鋈愤@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淀缺乏,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我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本詩之前,教師出示了四首 “戰爭”主題系列詩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誦中朗讀、背誦):《國殤》、《詩經*秦風*無衣》、《漢樂府*戰城南》、《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戰爭殘酷性的了解,認識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愿,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同時,對“互文”和“用典”這一知識難點的處理比較巧妙,運用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感悟中國古詩文中這兩種特殊的寫作技巧。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在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和口語表達方面不夠深入。同時,由于容量大,補充的詩歌比較多,有“走馬觀花”、“喧賓奪主”之嫌。
《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這篇文章共46510字。
相關文章
《《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1、《出塞》教學教案一等獎 教材分析: 《七步詩》作者曹植。七步詩指走七步時間內做成的詩。曹植的兄長曹丕,取代東漢稱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學。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出就殺頭。曹植聰明過
《《永遠的白衣戰士》第一課時教案一等獎分析》:1、《永遠的白衣戰士》第一課時教案一等獎分析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永遠的白衣戰士》第一課時教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