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這是優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1、《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
一、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多幅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典型圖例,給予學生一種視覺上的藝術感受。教師應通過講小故事,引導學生感受民間木版年畫的形式美感和獨特的色彩搭配,加深學生對民間木版年畫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欣賞我國不同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了解民間版畫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色。
2. 過程與方法:結合地方特點,通過對比,談談欣賞不同地方的木版年畫的感受。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木版年畫的欣賞,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不同地方的木版年畫比較,了解木版年畫的特色和不同的原因
2. 難點:學生能感受各地方木版年畫美感
四、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談話導入
1.讓學生說說新年一般在門上貼什么?
2.那以前人們會在門上貼什么呢?
?。ㄩT神,門神是我們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一種,也是中國木版年畫最早表現的一種題材)
過渡: 你了解木版年畫嗎,今天老師帶你們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木版年畫
(二) 揭示課題
木版年畫
(三) 新授過程
木版年畫題材和貼的地方
1.木版年畫從剛開始單一的門神畫逐漸發展出很多題材:門神畫、財神畫、灶王畫、喜慶吉祥畫、戲曲畫、風俗畫等。
2.木版年畫除了貼門上,還能貼哪里?貼在這個地方你會選擇什么題材?
?。ǜ鶕煌念}材,可以貼在不同的地方)
門神秦瓊和尉遲恭的來歷
1.今天主要講的是門神畫和喜慶吉祥畫
2.播放短片,短片的主角是誰?你能說說有關秦瓊的事么?
3.出示朱仙鎮秦瓊門神木版年畫,這個秦瓊和剛才短片里的秦瓊給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5.你覺得人們為什么要把秦瓊畫成這樣?
6.還有一個人,他和秦瓊大戰了三百回合都沒有分出勝負,他是誰?
7.秦瓊和尉遲恭都是歷史人物,為什么會變成門神呢?
?。▊髡f:唐太宗生病了,晚上經常做噩夢夢見冤魂來殺他,秦瓊和尉遲恭得知后就自告奮勇要求站崗,果然冤魂沒有再纏著唐太宗了,唐太宗見他們這么忠心這么辛苦,就命畫師將他們畫成畫像,然后貼在門上,這件事傳到了民間,于是百姓們紛紛效仿,當然最主要還是他們正氣凜人和英勇善戰)
過渡:我們看的是朱仙鎮的門神木版年畫,那每個地方的木版年畫都會一樣嗎?
四大產地門神木版年畫比較
1.了解四大著名產地(朱仙鎮,楊家埠,楊柳青,桃花塢)所在位置
?。?)他們分別在哪些???
?。?)出示南北方分割線,哪幾個在北方,哪幾個在南方?
?。?)北方人和南方人性格各有什么特點?
過渡:由于地域環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他們的木版年畫風格也是不同的,我們來仔細看一下他們各有什么特色。
2.對比四大產地門神
?。?)朱仙鎮,這幅畫用了哪些顏色?所用顏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人物畫的大,馬畫的???
?。ù肢E,鄉土味較重人物夸張,突出頭部,色彩鮮艷,對比強烈)
?。?)楊家埠,和朱仙鎮比,顏色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有哪些地方相同?
?。ù肢E,鄉土味重,以紅、黃為主,加入少量紫、綠,更顯莊重)
?。?)楊柳青和前兩個都是北方的,他的門神木版年畫人物造型和顏色和前兩者差別大么?他用了哪些顏色,人物造型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又有什么不同?
?。ㄉ嗜岷?,人物較寫實,繼承中國畫工筆重彩的特點)
?。?)桃花塢是南方的,用了哪些顏色,給你的感覺和之前幾個一樣嗎?
?。ㄑ胖?,顏色善用粉紅、粉綠、中黃等)
過渡: 不僅秦瓊和尉遲恭成為了門神,還有一些人成為了門神
門神鐘馗
1.你看到鐘馗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ㄢ徰?、獅鼻、狼牙)
2.為什么人們要把鐘馗畫成這樣?
3.桃花塢的鐘馗和朱仙鎮的鐘馗給你的感覺一樣嗎?為什么兩個風格差的這么多?
?。ㄖ煜涉偸窃诤幽蠈儆诒狈?,桃花塢是屬于南方,受當地人的性格和環境等因素影響)
過渡
1.看了這些門神,你覺得人們貼這些門神目的是什么?(驅邪,避魔)
2.隨著人們觀念的轉化,木版年畫從單一的門神題材和驅邪的目的開始慢慢轉變,我們現在人在門上貼的還是為了驅邪避魔嗎?那是什么?
?。S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人們貼的主題慢慢變成喜慶吉祥的了)
喜慶吉祥
1.你覺得人們貼五子圖是為了什么?
2.一團和氣的畫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是圓形的?
3.看各種娃娃圖,他們又代表了什么吉祥的寓意?你是怎么判斷的?
過渡:了解了木板年畫的一些題材,我們再看一下它的制作過程
木版年畫制作過程
視屏播放
教師課堂總結木版年畫雖然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它凝結了人們的智慧和汗水,是寶貴的藝術品,也是我們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
2、《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欣賞滑縣傳統木版年畫,初步了解其藝術特點。
2.了解滑縣木版年畫的發展歷程。
3.愿意欣賞年畫作品,并為之感到自豪。
教學重難點:感受和了解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與制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畫,為什么說非常有特色呀?第一這些畫不是畫出來的,是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制作出來的;第二這些畫是咱們滑縣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第三這些畫被好多個家庭當作寶貝供起來;大家猜這是什么畫?
師:(出示課件看大屏幕)你們以前見過這樣的畫嗎?這些畫與我們平時見到的油畫、水粉畫、水墨畫一樣嗎?知道它們叫什么畫嗎?對,看來這個同學很關注生活,是個有心人。他們確實是年畫,是專門為過年而生產的,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以年為題材的繪畫。
二、欣賞滑縣木版年畫,在問題中感受滑縣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
師:象這樣獨特的年畫藝術品光看圖片是不是不過癮,想不想拿著真年畫近距離的好好看看呢?不過你們不能白看,我這里還有幾個問題要問大家,請看大屏幕:(出示問題)
1、這些畫都畫了什么?
2、這些畫為什么要畫這些內容?
3、這些畫在色彩與造型上有什么特點?
師:同學們可以一邊看,一邊和小組內的同學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交流,過一會我們大家在一起進行討論。
生:觀賞與交流。
師:找學生發表見解,總結。
師:通過剛才與大家的交流,我發現這些年畫在色彩、造型以及表現內容上還真是與眾不同。同時我也知道了這年畫在張貼上是有講究的,不能隨便亂貼。
師:說到這老師忽然想問問同學們,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為什么要貼年畫呢?貼這些年畫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發表見解。
師:總結。在滑縣當地家家供灶君,供奉灶君也有規矩。灶君分為大龍灶、二龍灶。大龍灶畫的是一夫二妻,二龍灶畫的是一夫一妻。一個家庭愿意供誰就供誰,但不能更換,要祖祖輩輩供下去。中堂神像畫時間長了若需更換新的,本地人叫給神“換換衣裳”。族譜也是中堂形式,是每個家庭必須供奉的。體現了對列祖列宗的追思和紀念,表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鐘馗捉鬼是鎮宅避邪的,既是神像畫,也是世俗畫,家家戶戶都可以張貼懸掛。在滑縣民間信仰的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還是老天爺、關公、財神、灶君。
三、探尋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
師:那這樣有歷史有內涵的年畫藝術品到底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其實這些年畫的制作和一種材料有關,是什么材料呢?大家往這看,那它會和木板有什么關系呢?誰來大膽的猜一猜。
生:猜想。
師:同學們猜的對不對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放視頻)
師:恭喜同學們答對了,這些年畫確實是在木板上刻圖案然后印制出來的,而且是一色一版,按需上色,再轉印到紙上的傳統手工年畫。所以我們把他們叫做木版年畫。
師: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兩個字,它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技術,它可是在現代印刷技術產生前,大批量生產圖畫的唯一方法。而它卻是咱們中國的勞動人民最先掌握的,這充分說明,咱們中國古代的勞動人們他們真的很聰明很智慧,也很有創新精神。
師:那現在你們想不想現場來看一看這種木版年畫的印制過程。(播放視頻)
師:同學們看了老師的表演有什么感受呢?
生:談感受。
師:總結。(這種方法確實很神奇,它使年畫可以快速的批量生產,正因為這樣,所以在宋代的時候隨著木版印刷技術的普及木版年畫便在民間迅速發展起來,內容也變得豐富多樣。到了明清時期木版年畫的發展更是達到了鼎盛,全國很多地方都盛產年畫,比如天津的楊柳青、河南的朱仙鎮等都是有名的年畫之鄉。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的年畫,就是產自于咱們滑縣的木版年畫。)
四、滑縣木版年畫的歷史影響
師:滑縣木版畫主要產地在慈周寨鄉、老店鄉、八里營鄉。據在世的老年人講,1963年是新中國成立前后一段時期內木版畫生意最好的時期,當時慈周寨李方屯村幾百口人,做木版畫的有四五十戶,知名的老店鋪就有好幾家,全村生產量約50萬張。他們的木版畫除滑縣本地使用外,還遠銷他鄉。每年一進臘月就有長垣的、內黃的、??h的、山東的、河北的、安徽的、山西批發商來到滑縣,住在各店鋪等著,甚至一住就是七八天。
五:小結
師:看了這么多年畫也聽了關于咱們滑縣木版年畫的歷史,你們想說點什么。
生:談感受。
師:同學們說的真不錯,滑縣木版年畫的確是咱們滑縣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現在老師更喜歡它們了。我想同學們此時的心情應該和老師一樣的。
師:那么在這里老師真心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生活中能夠去多多關注我們身邊的藝術,關注祖國的民間藝術,做民間藝術的欣賞者、學習者、保護者、繼承者和宣傳者。這節課就上到這,謝謝同學們,下課。
3、《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
教學內容:
木刻版畫以刀法、材質與印法的有效整合在版畫家族中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木刻版畫對兒童來說,充滿了神秘與挑戰。兒童在制作木版畫的過程中動腦又動手,不僅拓寬了藝術視野,豐富了創作手段,更多了一種審美的眼光!
教材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分三個頁面對木版畫作了全面的介紹:從木版畫的工具介紹到制作方法;從黑白木刻到套色木版畫的創作;從古今中外經典木版畫的欣賞到木版畫功能的開拓,與生活環境藝術結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認知情境。
根據木版畫操作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以及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分3-4課時完成。
學生情況:
六年級兒童已初步掌握了紙版畫的基本制作方法,有興趣去追求新的版畫表現語言。木版畫以刀代筆的創作形式,對于兒童而言往往可用“驚奇”甚至“欣喜”來形容。兒童通過奏刀向木的感性實踐,在“邊刻邊想”中來完成對木版畫刻與印的認識。
教學方式、手段:直覺體驗、演示與賞析、練習相結合。
教師準備:椴木板、木刻刀、油墨、滾筒、宣紙等。
學生準備:椴木板、木刻刀、6B鉛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兒童認識木版畫,體會木刻版畫特有的氣質和美感。
過程與方法目標:兒童學會木版畫的基本制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兒童形成細致、耐心的學習態度和審美感知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兒童初步了解木版畫刻與印的制作特點,學會制作一幅木版畫。
教學難點:兒童對刻刀的掌控,對不同形狀的刻刀鋒刃在木板上留下的視覺形態,在兒童內心滋生起豐富的想象。
教學設計
一、活動
同學們,這個教室的墻上掛滿了畫,你覺得它們與你平時看到的畫有什么不同呢?同學們仔細看,你發現了什么?
在木版上涂上油墨再印下來的畫,經印制以后所產生的印痕之美,很特別,是我們徒手繪畫所不能替代的,這個就是印制的美麗。
設計意圖:直觀感知木版畫的印痕之美。
二、新課
?。?)出課題:這樣的繪畫形式叫“版畫”,以木版為底版的就是“木版畫”。
?。?)比較一下,紙版、木版印制過后的效果一樣嗎?
同為印制,但是因為材料的不同,印痕的美麗卻絕然不同。
同學們,繪畫的表現的形式很多,就版畫而言,材料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美感!關鍵在于你是不是愿意去嘗試,去改變!
設計意圖:初步了解木版畫刻與印的制作特點及其藝術的美感。
?。?)體驗:
?、僦瓢婢毩?/p>
想試試在木版上畫畫的感覺嗎?(示范1)那我們今天就以刀代筆,在這塊木版上畫畫。
這些木刻刀的刀口都不一樣:刀口成三角形的為三角刀,它會在木版上留下怎樣的痕跡呢?
注意觀察:老師是如何握刀的。
握刀時,有沒有誰注意老師兩手在版上是怎么擺放的呢?想一想,是為什么?
?。▋和瘒L試)同學們你們也來試試。
?。ǚ答仯┚毩曋心阌行┦裁蠢щy嗎?
?。ㄊ痉?)這刀口呈半圓形的為圓口刀,刀口平的為平口刀。圓口刀、平口刀在木版上又會留下怎樣的痕跡呢?
?。▋和瘒L試)我們一起再來感覺一下。
不同形狀的刻刀鋒刃在木版上留下有別于其他畫種的一種肌理感。
?、谟“婢毩?/p>
下面我們來把這種肌理感印下來(示范)。
印制時先蘸油墨,再在旁邊清油墨,待滾筒上均勻地滾上油墨后,再均勻地滾在版上。取吸油墨的紙覆在版上,用小紙團打小圈圈磨印下來。
?。ǔ鰣D)同學們,將每一種刀痕組合在一起,它們也是畫,每一刀都是同學們的激情!這就是木刻版畫所特有的氣質。
設計意圖:讓兒童動手實踐體驗一次,是對木版畫學習與消化的過程。在切身體驗中兒童增進了對木版畫制作的.實踐經驗。
?。?)木版畫的賞析
?。ǔ鰣D)在版上以線來造形的是陽刻法,以面來造形的是陰刻法。而在創作中,很多的時候是陰陽刻結合著來運用的`。
?。?)木版畫的創作
首先,將我們所要表現的形象畫在版上。然后,在木板上用三角刀刻去鉛筆線。接著,滾上油墨,注意油墨不能太多,要均勻。取一張容易吸油墨的紙,覆蓋在版上。用一個小紙團,輕輕地打小圈圈,進行磨印。輕輕地掀開一角,看看效果。當然,在起稿的時候,你也可以用毛筆蘸上墨汁直接在版上畫畫。
設計意圖:兒童每一種繪畫語言的獲得,都是在特定感受的誘導下逐漸實踐產生的,教學由淺入深,賞練結合,至此兒童轉入對木版畫的創作練習。
三、兒童作業:創作一幅木版畫
設計意圖:兒童憑著對木版畫這種“技”與“法”的切身體驗,就能從感同身受出發,用心領會作品的審美意像!
四、拓展
?。ㄙp析)同學們,木版畫源于我國古代的書籍插圖。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之前的懵懂階段,印版多為石刻文字、圖形等,一般圖像較為粗獷、簡潔,尺幅較??;戰國時期“肖形印”可視為最初的版畫的印版,印制的方式叫“捺印”,即印版由上而下捺印。
這是一枚古代的小小花款印章,仔細看看,上面刻畫的人物,她的舞姿多么地舒展、飄逸。以后的漢代畫像磚的“拓片”,無疑具有版畫的性質。
這是一張中國明代的小說《西廂記》木版畫書籍插圖。中國古代木版畫多以線描形式出現,在這幅插圖中,中國繪畫中的線條,筆法的運用表現,清晰可見。此圖,陳洪綬繪,刻工項南州,施展絕技不失原作面貌,展現中國古典木刻畫特有的意境美。
這是清代的一本畫譜《芥子園畫譜》,印版越多,畫面色彩層次越豐富。
人類通過雕版印刷留存下來各類典籍、圖畫品種很多,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根據其用途還有專門的名稱,如以春節祈福為主的叫“年畫”,在民間祭祀用的叫“紙馬”。
現代畫家更是能夠在一塊木版上展現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美的追求。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著在木版上來畫畫,用刻好的版子來裝飾我們教室的墻面,還可以營造教室里濃厚的藝術氛圍!
作業要求
兒童創作一幅木版畫,通過奏刀向木的感性實踐,兒童在“邊刻邊想”中完成對木版畫刻與印的認識。
教與學的評價
刻制木版畫常見的刀具有三角刀、圓口刀、平口刀。兒童可以根據自已的習慣橫握刀具或選擇豎握,運刀時指實掌虛運用腕力將刀鋒刻入木版,形成獨特的點、線、面的性狀。而這些是需要兒童對刻痕各異的刀具掌控來逐一體會的。
反思和總結
第一課時,我著力解決兒童對木版畫的認知。教學手段側重于兒童的直覺體驗,以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來融合木版畫較為理性的內容。其中教師演示與賞析相結合,兒童通過奏刀向木的感性實踐,在“邊刻邊想”中來完成對木版畫刻與印的認識。整個刻印過程,那種對于木版畫形式語言的直觀感受,對于兒童而言往往可用“驚奇”甚至“欣喜”來形容。尤其是木版畫印制語言的美感,印制過程的“不確定性”,對兒童的思維方式也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兒童憑著對木版畫這種“技”與“法”的切身體驗,就能從感同身受出發,用心領會作品的審美意象!木版畫雖體現的是技術與規則,但是無論怎樣的技術,怎樣的規則,使用何種工具材料都應和兒童的感受緊緊相連,與木版畫整體的文化脈絡相連接,反之,教學就是狹隘的、偏頗的。
4、《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
一、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多幅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典型圖例,給予學生一種視覺上的藝術感受。教師應通過講小故事,引導學生感受民間木版年畫的形式美感和獨特的色彩搭配,加深學生對民間木版年畫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們的審美素養。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欣賞我國不同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了解民間版畫的制作工藝和藝術特色。
2. 過程與方法:結合地方特點,通過對比,談談欣賞不同地方的木版年畫的感受。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木版年畫的欣賞,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不同地方的木版年畫比較,了解木版年畫的特色和不同的原因
2. 難點:學生能感受各地方木版年畫美感
四、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
談話導入
1.讓學生說說新年一般在門上貼什么?
2.那以前人們會在門上貼什么呢?
?。ㄩT神,門神是我們中國傳統木版年畫的一種,也是中國木版年畫最早表現的一種題材)
過渡: 你了解木版年畫嗎,今天老師帶你們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木版年畫
(二) 揭示課題
木版年畫
(三) 新授過程
木版年畫題材和貼的地方
1.木版年畫從剛開始單一的門神畫逐漸發展出很多題材:門神畫、財神畫、灶王畫、喜慶吉祥畫、戲曲畫、風俗畫等。
2.木版年畫除了貼門上,還能貼哪里?貼在這個地方你會選擇什么題材?
?。ǜ鶕煌念}材,可以貼在不同的地方)
門神秦瓊和尉遲恭的來歷
1.今天主要講的是門神畫和喜慶吉祥畫
2.播放短片,短片的主角是誰?你能說說有關秦瓊的事么?
3.出示朱仙鎮秦瓊門神木版年畫,這個秦瓊和剛才短片里的秦瓊給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5.你覺得人們為什么要把秦瓊畫成這樣?
6.還有一個人,他和秦瓊大戰了三百回合都沒有分出勝負,他是誰?
7.秦瓊和尉遲恭都是歷史人物,為什么會變成門神呢?
?。▊髡f:唐太宗生病了,晚上經常做噩夢夢見冤魂來殺他,秦瓊和尉遲恭得知后就自告奮勇要求站崗,果然冤魂沒有再纏著唐太宗了,唐太宗見他們這么忠心這么辛苦,就命畫師將他們畫成畫像,然后貼在門上,這件事傳到了民間,于是百姓們紛紛效仿,當然最主要還是他們正氣凜人和英勇善戰)
過渡:我們看的是朱仙鎮的門神木版年畫,那每個地方的木版年畫都會一樣嗎?
四大產地門神木版年畫比較
1.了解四大著名產地(朱仙鎮,楊家埠,楊柳青,桃花塢)所在位置
?。?)他們分別在哪些???
?。?)出示南北方分割線,哪幾個在北方,哪幾個在南方?
?。?)北方人和南方人性格各有什么特點?
過渡:由于地域環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他們的木版年畫風格也是不同的,我們來仔細看一下他們各有什么特色。
2.對比四大產地門神
?。?)朱仙鎮,這幅畫用了哪些顏色?所用顏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人物畫的大,馬畫的???
?。ù肢E,鄉土味較重人物夸張,突出頭部,色彩鮮艷,對比強烈)
?。?)楊家埠,和朱仙鎮比,顏色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有哪些地方相同?
?。ù肢E,鄉土味重,以紅、黃為主,加入少量紫、綠,更顯莊重)
?。?)楊柳青和前兩個都是北方的,他的門神木版年畫人物造型和顏色和前兩者差別大么?他用了哪些顏色,人物造型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又有什么不同?
?。ㄉ嗜岷?,人物較寫實,繼承中國畫工筆重彩的特點)
?。?)桃花塢是南方的,用了哪些顏色,給你的感覺和之前幾個一樣嗎?
?。ㄑ胖?,顏色善用粉紅、粉綠、中黃等)
過渡: 不僅秦瓊和尉遲恭成為了門神,還有一些人成為了門神
門神鐘馗
1.你看到鐘馗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ㄢ徰?、獅鼻、狼牙)
2.為什么人們要把鐘馗畫成這樣?
3.桃花塢的鐘馗和朱仙鎮的鐘馗給你的感覺一樣嗎?為什么兩個風格差的這么多?
?。ㄖ煜涉偸窃诤幽蠈儆诒狈?,桃花塢是屬于南方,受當地人的性格和環境等因素影響)
過渡
1.看了這些門神,你覺得人們貼這些門神目的是什么?(驅邪,避魔)
2.隨著人們觀念的轉化,木版年畫從單一的門神題材和驅邪的目的開始慢慢轉變,我們現在人在門上貼的還是為了驅邪避魔嗎?那是什么?
?。S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人們貼的主題慢慢變成喜慶吉祥的了)
喜慶吉祥
1.你覺得人們貼五子圖是為了什么?
2.一團和氣的畫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是圓形的?
3.看各種娃娃圖,他們又代表了什么吉祥的寓意?你是怎么判斷的?
過渡:了解了木板年畫的一些題材,我們再看一下它的制作過程。
5、《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欣賞年畫鮮艷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
2、引導幼兒初步理解年畫所表達的含義。
3、啟發幼兒用語言和姿態表現自己的感受,體驗年畫歡樂祥和的氣氛和人們的美好愿望。
活動準備:
1、《年年有余》掛圖1幅。
2、《喜洋洋》、《金蛇狂舞》、《二泉映月》的音樂磁帶、錄音機。
3、課前,讓幼兒回家向父母了解,他們小時侯看到過的年畫內容,并參觀過新華書店的各種掛歷、年畫。
4、師生共同收集年畫,將活動室布置成年畫展覽廳;五角星掛件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年畫的特點。
1、在《喜洋洋》的背景音樂伴奏下,教師和幼兒自由地欣賞活動室里的年畫展覽,自由地交談、議論。
2、讓幼兒在活動室中間找個位置坐下,教師再介紹:今天欣賞的這些畫是專門過年時張貼的畫,這種畫叫年畫,是我國獨有的一種畫,現在,在農村還有貼年畫歡度春節的習慣。
3、提問:你看了這些年畫有什么感覺?(高興、快樂,有種過年的感覺等)
?。ㄔu析:開放式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幼兒同伴之間的相互交流。通過談看年畫的感覺,使幼兒初步對年畫有了整體的感受。)
二、欣賞《年年有余》年畫的內容。
1、指《年年有余》這幅畫,要求幼兒仔細觀察。
2、提問:這幅畫上有些什么?讓幼兒自由議論再發言。
教師小結:畫面上畫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手里抱著一條大鯉魚,笑嘻嘻地盤腿坐在蓮花座上,旁邊還有大大的荷葉和結著桃子的桃樹。
?。ㄔu析:讓幼兒自由議論,引起幼兒講述年畫內容的興趣,教師簡短的小結,幫助他們理清了年畫內容的思路。)
三、欣賞《年年有余》的構圖和色彩,感受其快樂祥和的氣氛。
1、提問:這幅畫主要畫的是什么?畫家把它畫在畫面的什么地方?
2、用白紙擋住旁邊的荷葉和桃樹,引導幼兒體會畫面的飽滿感,再分別露出左邊的荷葉和右邊的桃樹,引導幼兒體會畫面的均衡感。
3、提問:你看了這幅畫有什么感覺?為什么你看了這幅畫會感到心情很愉快呢?
啟發幼兒從小男孩笑嘻嘻的表情及紅、黃、綠鮮艷明快的色彩上形成了喜慶熱鬧的氣氛。
4、欣賞《金蛇狂舞》和《二泉映月》二段音樂(片段)。
提問:你覺得哪一段音樂與這幅畫相配?
5、放《金蛇狂舞》的音樂,讓幼兒學一學畫中小男孩的姿態,或讓幼兒合作用自己的動作來表現這幅畫。
?。ㄔu析:用左右分別遮蓋比較法讓幼兒感受畫面的均衡、構圖的飽滿,方法巧妙直觀。匹配音樂讓幼兒用語言、動作、表情來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想象,給幼兒創造了多通道充分體驗的機會,同時也體驗了美術欣賞帶來的快樂。)
6、《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優秀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一、《背影》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系”,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侗秤啊愤@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舍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中心與段落的關系”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兩次。第一次我以朗誦入題,學生沒有被感染,這樣,在情境創設不夠的情況下,學生難以理解一個離異的媽媽對孩子的那種牽腸掛肚,欲哭無淚的悲情。所以朗讀時讀不出母親的悲哀與痛苦。而第二節課我在導語設置上注意創設情境,用了一個故事來導入,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課堂的氛圍就遠遠超越第一節課。
2、課堂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討論分析,往往會使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獲甚微。因為學生的交流失去了導向,出現了漫無節制的空談散講。我想學生的討論應該在情感的體驗中自然完成,讓文章的情打動他們進入作者的心靈。
3、備課不僅要備文本更要備學生,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體驗應該建立在他們的.品讀與感悟的基礎之上,只有讓學生把文本讀深讀透,才能讓他們的心扉與讀者的心靈相通,課堂的高潮在這個時候才會水到渠成的出現。為了完成教學環節而脫離學生的教學設計是一定要失敗的。
三、《父母的心》
1、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課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師
而是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品味感悟為主導,盡展學生的心聲。是我們今后教學的一個發展趨勢。
2、開發教育資源,激發課堂
本課在設計的時候,把整篇文章從結構到主題以及語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為一體。便于學生把握主脈,透析內容。要求學生在感悟親情的基礎上,表達親情,傳遞親情,并生通過三節課關于親情的學習,已經對愛并不陌生,也對通過各種文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備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學生的思維也由感知向感悟過度,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情感升華來來獲得新的感悟。當然在此過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識作為依托,借助多媒體電教手段加強情感的感染,便于學生理解。且使學生在品讀文本方面有所收獲?;诖?,本節課按照“層層剖析、梯級感悟、情感升華”來設計。達到工具性教學和人文性熏陶的雙重目的。
7、《蟬》《貝殼》教學反思
此時此刻,我特別想說一個詞是“爽”,因為我幾篇課后感工程補寫工作即將完成,只剩下一篇文章沒寫好。乘著興子,一連寫好第四單元兩篇課后感與補完第二單元的文言文的課后感的情況下,看看時間還只有九點,我想在今晚把剩下的最后一篇要補的《短文兩篇》課后感也寫寫好,了卻一場心事。
第一單元是生命單元,涉及人生感悟。其中有兩篇小短文就是席慕容的《蟬》與小思的《貝殼》。要說我還是挺喜歡這兩則小短文的,作者在蟬與貝殼這兩個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會人要像蟬一樣生命不管是短還是長都要好好地活過;后者則是教會人要像貝殼一樣執著與認真,給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饋。
在課的設計上,我兩篇文章是摻插著講的,共花了兩課時。一節課就解決了兩個問題,就下課了。時間過得匆匆。主要是因為在大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誦與提了不少的`小問題。而沒一會兒時間就下課了,還是讓我覺得有些唐突。
兩篇課文摻插著講,解決了兩個問題,剩下的要第二節來講,安排顯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這個《短文兩篇》可能還是分開講解的比較好。下次這樣做調整吧。因為這次課件問題已做了如此設置,就這樣算了。
這個課,我覺得比較好的一點是我的一個作業設計,讓學生寫了篇話題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愛這個話題學生寫出來的文字,覺得他們感悟得不錯。
8、《蟬》《貝殼》教學反思
以前對待這樣的短文總是淺文淺教,簡單的處理帶來的是對文本美解讀的喪失。這次通過三個板塊的解構,從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文本的藝術化處理。美讀文章的目的是讓課堂不缺少朗朗地讀書聲,具體的指導其實都是對學生回答的總結和點撥;文章主旨句是文眼,扣著這句話去細讀文本,讓學生能沉浸在文本中,這對學生的讀書習慣是一種良好的熏陶和幫助;而第三個板塊的用意是讓學生對文章的寫法進行鑒賞和學習。通過對第三個段落從文章結構、情感抒發、主題表達三個角度的作用進行賞析,讓學生理解到文章要有過渡,要有前因后果的鋪墊,要有聯想的緣由,可以用在自己的教學里。在一篇短小的文章里有這么多東西可以挖掘,用來進行教學設計,可以用余映潮老師的話說:“創意是無窮的!” 如果每一篇文字都能用這樣的態度去解構文本,去創新設計,去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原本老而陳舊的課本才能煥發生機,這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活才有生氣,學生才能學到真東西!
9、《蟬》《貝殼》教學反思
我還是挺喜歡這兩則小短文的,作者在蟬與貝殼這兩個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會人要像蟬一樣生命不管是短還是長都要好好地活過;后者則是教會人要像貝殼一樣執著與認真,給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饋。
在課的設計上,我兩篇文章是摻插著講的,共花了兩課時。一節課就解決了兩個問題,就下課了。時間過得匆匆。主要是因為在大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誦與提了不少的小問題。而沒一會兒時間就下課了,還是讓我覺得有些唐突。
兩篇課文摻插著講,解決了兩個問題,剩下的要第二節來講,安排顯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這個《短文兩篇》可能還是分開講解的比較好。下次這樣做調整吧。因為這次課件問題已做了如此設置,就這樣算了。
這個課,我覺得比較好的一點是我的一個作業設計,讓學生寫了篇話題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愛這個話題學生寫出來的文字,覺得他們感悟得不錯。
10、《蟬》《貝殼》教學反思
我想到特級名師竇桂梅的博文中寫的,有些譯文已經失去原作真實意圖的精髓,對于這種課文老師一定要先對原著進行解讀,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意圖,進行整合后再成為課堂上的東西。這需要老師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前期備課。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學習課文,然后填寫關于蟬的生活習性的調查表,簡單明了,培養孩子對生物的興趣和科學實踐精神。
11、《蟬》《貝殼》教學反思
回顧這一節課,我不自覺地以朗讀為主要手段,以中心問題引領學生來理解文本,通過數字的對比讓學生感悟生命的長和短,也讓他們自主發現了問題,并在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解決了問題。雖然學生程度不好(這從找中心句需要九個學生回答可見一斑),但只要老師放手讓學生去閱讀、去理解、去感受,相信學生,多引導學生,他們還是能達到你的基本教學設計要求的。我們老師需要做的是點燃學生頭腦中的這個火把!
《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這篇文章共38246字。
相關文章
《《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1、《木版年畫》教案一等獎 一、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多幅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典型圖例,給予學生一種視覺上的藝術感受。教師應通過講小故事,引導學生感受民間木版年畫的形式美感和獨特的色彩搭配,加深學生對民間木版
《身邊的小事教案一等獎》:1、身邊的小事教案一等獎 教學目標 1、懂得做好事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學會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虒W重難點 引導學生認識身邊生活的好事,懂得做好事就是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虒W準備